“虽千万人逆之,吾往矣!”新品发布前两个小时,后台准备的刘作虎发了这条微博。画风挺像两天前贾跃亭做的自白:“世界往东我们往西,颠覆者从来都是孤独的。”
2015年10月29日下午,一加在北京发布了三款新品:OnePlus X、OnePlus X陶瓷版和一加耳机。这比一加前两年发布的产品总和还多,自然也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所以在“真相不明”之前他们欢呼了。
2014年的OnePlus One发布会上,当刘作虎第一次提出“配置是一加手机最平庸的地方”时,相信很多人都抓住了他的重点:除了顶配,你还可以期待更多。现如今,当这句话再次出现在OnePlus X的发布会上时,它的语意变了:配置不是重点,平庸就是平庸。
高通骁龙801,一年半前的顶级芯片。代表机型有三星Galaxy S5、小米4、小米NOTE、索尼Xperia Z3、Smartisan T1 、HTC One(M8),当然也包括一加的第一款手机OnePlus One。看到这份名单,对手机行业比较敏感的人应该会有种“忆往昔”的感觉。因为在智能手机的迭代节奏里,它们已经很久远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同样选择了801,OnePlus X与以上手机还是有差别的。它的主频降到了2.3Ghz,懂的人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以当得知OnePlus X将搭载这颗芯片时,雷锋网记者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在给高通清库存吗?
买新不买旧,理论上这个价位的手机,在市面上可选择的芯片不算少。MTK为高端准备的helio X10,已经活生生被小米、魅族和乐视拉到了中低端。另外,即使认准了高通,同价位的小米4c搭载的骁龙808也会是更好的选择。
难道是因为成本?面对记者的疑惑,刘作虎表示:“相比之下,801依旧是将性能和功耗做得最好的芯片。”听上去十分合理并且政治正确,但这个理由几乎被每个追求“平衡”的厂商用到过不同的芯片上。
并且当刘作虎在说这话的时候,其信服力多少也要打个折扣。因为在不久前发布的OnePlus 2上,他们就选择了可能是有史以来将性能和功耗的平衡做得最不好的芯片——高通骁龙810。
0.9mm厚的双面2.5D玻璃;14道立体化纹路的金属边框;6.9mm的厚度+139g的机身重量。这就是刘作虎眼中OnePlus X最不平庸的地方。为什么?如果是一年半前,刘作虎肯定会兴奋地告诉你:“手感真是太****爽了。”但现在他会面带微笑着说:“观感和手感这种东西说起来太无力了,你最好拿着实物去感受一下。”
而如果有人真的去把玩OnePlus X,肯定会第一时间抓住另一个重点——它的尺寸。这或许是整场发布会“虽千万人逆之,吾往矣!”表现得最铿锵有力的地方。
根据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给出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搭载5.1-5.5英寸屏幕的机型获得40.0%的关注比例,较2014年大涨近18个百分点,成为用户关注度最为集中的屏幕尺寸。4.6-5.0英寸及5.5英寸以上超大屏手机关注度则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
这和人们的感知大体相符,手机屏幕变得越来越大。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加做出了和小米4c同样的选择:给OnePlus X搭载了一块5英寸的显示屏。对此,刘作虎表示:“消费者一直对小屏手机有着强烈的需求。”
显然,在不考虑市场规模的前提下,这个观点永远无法被证伪。所以,真心希望叶公好龙的故事不会在“全世界都在吐槽大屏”这件事上重演。
2G RAM +16G ROM=1499元;3G RAM +16G ROM=1599元。陶瓷版售价未知,根据一加内部人士的说法,应该不会低于3000元。
这种售价策略令人想起了刘作虎对千元机的嗤之以鼻。可在他立场鲜明的这段时间,无论是小米、华为、魅族,还是锤子、奇酷、乐视、都已经将价位下探到了千元。
孤掌难鸣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赛诺零售监测的数据或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2014年1000元以下的手机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占比59.5%;1500元以下占比72.3%。另外,你可能很难想象,2014年全年中国市场国产手机品牌的均价会是885元。
宏观完了还能微观,中国手机市场一片红海的序幕到底是什么时候拉起的?也许可以参考一下前几年小米的出货节奏:
小米手机的出货量突破1000万台,以及增长的拐点出现都是2013年,当时发生了什么?答案很容易找到:2013年7月31日小米正式杀入千元智能手机市场:红米手机上市并开放预约。
另外,2015年1月28日魅族正式发布魅蓝手机。直到10月21日,白永祥在今年的最后一次发布会上,便迫不及待地公布了魅蓝系列到目前为止取得的成绩:1300万台。通过这些数据,理清千元机的逻辑是没问题的,所以友商之间根本没必要为此抱怨葡萄太酸。
因为如果有人反将一军,在刘作虎表示“1000元造不出自己想要的手机”时,是不是也可以提出另外两个问题:一加1000元造不出来的手机是不是代表友商也一定造不出来?以及一加能造出来的千元机到底会是什么样子?
当记者问及对OnePlus X预期的出货量时,刘作虎表示并没有什么硬性指标,它能养活自己就好。这像极了他当年说OnePlus One的口吻。从这个角度窥探,一加在产品导向还是市场导向这个问题上,的确是从一而终地选择了前者。至于最终的结果究竟是叫好又叫座还是叫好不叫座,无关生死的话那就不重要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似乎被匪夷所思地忽略了。刘作虎在发布会上对氢OS一带而过,除了续航提升以外几乎没留下任何痕迹。这或许是系统发布之后的民意太过凶猛,在搞定bug之前不便多讲。但氢OS一旦发布,其重要性就已经不言而喻。因为它涉及到的问题会是:一加究竟是叫好还是不叫好?
在小米和360都做摄像头时,小米推了个文案叫“全玻璃镜头”。这让老周有点懵,于是他和同事有了以下对话:
周鸿祎:“我们(的镜头)是不是玻璃的?”
同事:“大哥,是玻璃的。”
周鸿祎:“那我们为什么不说呢?”
同事:“用户都知道啊。”
周鸿祎:“错了,用户不知道,我都不知道。”
(….)
周鸿祎:“还有什么不一样?”
同事:“我们是5片(玻璃),小米是4片。”
周鸿祎:“那就写上五片全玻璃镜头。”
(….)
不算完,脑洞大开的老周最终选择的方案是——五片全光学超高清透光玻璃。产品从头到尾没有变化,感染力的云泥之变你感受一下。也许有人会大呼上当,但从技术角度来讲,周鸿祎并没有撒谎。
这种做法在商业社会里不甚枚举,不过其中肯定不包括贾跃亭。看过了10月27日的乐视发布会之后,你不得不承认,贾绝对是《新广告法》面前最无畏的斗士。具体言论如下:
贾跃亭:“我们的RAM 3G,ROM 32G,真正希望引领手机行业全面进入双3时代。”
真相:在中关村报价里,将手机的筛选条件定为RAM 3G,ROM 32G后,你能搜出68款手机(已上市)。
贾跃亭补刀:“现在大量国内的Android手机,2G(RAM)已经是他们的顶级旗舰了。当然,他们所谓的百元机,红蓝机(目测是红米和魅蓝的合体)还是1G,甚至是512K的时代。”
编者按:如果贾跃亭所说的成立,那只有两种可能。他和我们不在同一个中国,或者他和我们不在同一个时空(延时大概2年)。
贾跃亭:“在我们新一代手机上,整个的机身你看不到一个螺钉。这是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全金属式机身的设计。”
真相:The new HTC One 发布于2013年2月。HTC One M8发布于2014年4月。HTC One M9发布于2015年3月。
编者按:HTC需要的不是王雪红,而是贾跃亭。
贾跃亭:“同时我们做到了更轻…同样是5.5吋的手机,比苹果的(iPhone)6s Plus要轻23g。”
真相:同样是5.5吋,魅族MX 5比iPhone 6s Plus轻46g,华为麦芒4比iPhone 6s Plus轻25g,奇酷手机青春版比iPhone 6s Plus轻20g。
编者按:貌似这个尺寸的全金属手机很少有比iPhone 6s Plus重的。贾跃亭你专捡“软柿子”捏是啥意思?
贾跃亭:“全球独有的隐藏式的设计,这样会显得更美。先看看友商怎么做的。都是要不物理按键,要么虚拟按键…看看我们是怎么实现的,是不是很美…美得让人窒息。”
真相:先看看友商是怎么做的,HTC G11的息屏按键隐藏,是不是也很美…美得让人窒息。该机发布于2011年3月。
编者按:那是一个HTC还很奇怪,但没长三下巴、四下巴的时代。
贾跃亭:“新的跑分帝诞生了…就算是同样的芯片——helio X10 (turbo),第三台手机(MX 5)跑分相差百分之十几以上。”
真相:在乐视自己给出的跑分对比中,乐1s跑了55958分,MX 5跑了53330分。
编者按:55958比53330高出了百分之十几?贾跃亭的数学到底是谁教的?据雷锋网记者了解,这应该不是简单的口误。Keynote上的53330分是魅族自己在MX 5发布会上公布的成绩,而在雷军上个月公布的跑分成绩中,MX 5只跑了47032分。所以贾跃亭口中的百分之十几以上,应该是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上借刀宰羊。这个bug告诉我们,在发布会上用跑分来吊打对手,总有一天会把石头砸自己脚上。
贾跃亭:“我们的无边框ID技术和全悬浮玻璃技术,成就了全球第二窄的5.5吋手机(74.2mm)。全球第一名是谁呢?自然是我们的乐1PRO了。”
真相:没有所谓的无边框ID技术,也没用所谓的全悬浮玻璃技术。2014年3月夏新就出过一款74mm的5.5吋手机——夏新955T。
编者按:1、比iPhone 6s Plus窄/短/薄的手机这么多,总是吊打苹果是几个意思?2、用这些参数来映射握持感非常业余,边框处理和横截面周长才是王道好伐。
狮子的儿子问他:“你看见老虎和豹子都没有怕过,为什么看见疯狗要躲”。狮子语重心长的对儿子说:“你打败疯狗光荣吗?”儿子说:“不光荣”“那么你被疯狗咬上一口会怎样”。儿子望着威武的老爸,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则故事基本上解释了贾跃亭在吊打友商时,为什么总是苹果伤亡惨重。可由于信息不对称,当各种“秒杀”简单粗暴地展现出来,有一个问题往往会被忽视:不怕老虎和豹子,乐视手机就真的是狮子吗?
另外,粤语中的“讲大话”就是撒谎的意思。按照这个标准,国产手机的语言环境可以说非常恶劣。并且即使在做同样的事情,贾跃亭和张全蛋也是不一样的,后者被人喜欢是因为他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而贾跃亭让人不适则是在冠冕堂皇的信口开河。
文/老缅 (雷锋网)
近来搜狐频频成为业界主角,之前是传私有化问题,今天搜狐又为业界提供了谈资。今天传出消息,搜狐内网屏蔽游戏、购物、色情、赌博网站,关键是其不但试图禁止员工网购,还把自己旗下的畅游都给禁了,真是大义灭亲啊。这可能是张朝阳归来后又一个重磅的措施。
所以,其实近来搜狐最重磅的消息应该是,张朝阳复出了。
有人说张朝阳复出是什么情况?近来各大媒体均有报道,说张朝阳已闭关一年,在一月份才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张朝阳为啥要闭关?都说是搜狐内忧外患,内忧是人才流失,外患是竞争对手频频雄起和自身业务持续萎缩。
其实,这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为什么搞到要闭关?张朝阳在业内让人称道的是他在搜狐内有一项神奇的能力,就是由其主抓的产品都会挂掉,主抓哪个死哪个,这就像一个魔咒让其欲罢不能。
要说张朝阳没能力,那肯定不是。搜狐从当年创业做到这么大的上市公司,一度引领国内互联网风潮,在门户和游戏等领域都做得很不错。但近些年就比较悲剧一点,一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产品。搜狐近些年来的沦落是否由其导致?毕竟大佬抓的都是最重要的战略级产品啊,大佬抓一个死一个,这还能不把机会全都错过了么。笔者估计张朝阳都比较头疼这个问题。
有没有可能纠结这个纠结到直接闭关算了。
嘿,倒是张朝阳闭关的这一年,搜狐的产品都活得好好的,看起来还活得越来越滋润。搜狐视频越做越好,搜狐新闻客户端也发展得不错。
此番出山,张朝阳会主抓哪个产品呢?会作出怎样的改变?他能不能破掉这个魔咒?
张朝阳的杀手锏是产品驱动,是对搜狐产品机制的调整。搜狐以往一直以是市场导向型的公司,现在要把搜狐转变为产品驱动的公司,更为关注产品层面的表现。张朝阳亲力亲为,在重要的产品上亲自过问,转身成为产品经理的角色。
在产品战略方面,搜狐开始改变过去什么都做的状态,在投入资源上开始抓大放小,开始将优势资源集中在大项目上,例如搜狐目前倾力打造的搜狐新闻客户端。张朝阳多次强调用诚意与用心打造产品,并经常直接给产品提出反馈意见。
对于搜狐旗下的视频业务,张朝阳也开始更多参与管理事务。在内部会议上,张朝阳已经多次强调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高产品品质与用户体验层面,不必太过在意资本市场。
但搜狐如今的环境已经不容乐观。虽然360与百度在搜索市场已经全面开战,但同时360和百度都在挤压搜狗的市场份额,这给了搜狗的发展很大压力。
另一方面,搜狐视频仍在接受搜狐集团的大量输血。数据显示,搜狐视频2012年的版权采购成本为5000万美元,预计2013年这一预算将上调到8000万美元。目前这一业务仍没有短期盈利的可能。
这些都是摆在张朝阳眼前的大问题,这是不是一句简单的产品驱动转型就可以解决的呢?当然没有那么简单,而且搜狐的转型同样未必会有多好的效果。
腾讯是业内有名的产品驱动型公司,这几乎已经是腾讯的传统,腾讯本身对产品的品质非常看重,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位也是尤其的重视,本身马化腾就是业内顶级的超级产品经理。这是产品方面长久积累下来的优势。
搜狐没有这方面的传统,一个公司的作风或者说态度是否能由老板闭关一年就能完全改变过来,这效果一定不会乐观。
例如,虽然搜狐号称转变为产品驱动型公司,并把优势资源集中重要产品上,例如搜狐新闻客户端。但笔者觉得,在搜狐新闻客户端这个产品上,应该说还未能十分突出这个理念。新闻产品的核心在内容,搜狐新闻与网易新闻的差距也一直是在内容上。
但搜狐新闻客户端目前的策略来看仍然是巨量的市场宣传和广告,内容未见很大的突破,这与以往市场导向型产品是一致的。尽管有搜狐内部人士表示,“在移动客户端的新闻更新量是PC端的3-5倍,现在每天的更新重点都放在了移动端上。”但如果在产品理念上有偏差,这些也只是无用功而已。
张朝阳在产品层面重振搜狐的路还很长,而且这不会是一条宽阔的康庄大道。张朝阳复出能否破咒,就看是否能真正做到在公司内树立正确的产品理念。否则,由于张朝阳主抓的都是最重要的战略级别产品,如果继续抓什么死什么的话,接下来死的就会是搜狐视频或者搜狐新闻客户端,然后就是搜狐错过更多做成极品产品的机会。
文/莫须有 (雷锋网)
一直以来,似乎360玩的产品都算是成功的,除了手机之外。但为何手机失败了?答案是手机远离了360安全这个核心。也就是说,如果周鸿祎没有了360安全,没有那么大的市场份额,那么其他的产品根本不可能成功。
如果没有那么大的市场份额捆绑销售,360搜索能一举拿下15%的市场份额吗?360应用市场又能有能拿下多大的市场份额呢?
但作为周鸿祎宿敌的小马哥终于要发力了,据消息称,小马哥终于决定将腾讯应用中心并入手机管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60将自家各种产品捆绑360安全一起销售,比如会通过杀毒或电脑体检等方式暗示和恐吓用户安装360浏览器,绑定浏览器主页是360搜索,提示安装手机助手和手机卫士等产品。这使得用户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装一个360安全,就能使得用户安装其他产品。
这给360的全线产品带来了巨大的用户量,但唯一例外的是手机无法捆绑360安全一起销售,因此360手机阵亡了。
周鸿祎这样的周氏打法从创办至今,一直所向无敌,但其流氓手段也被业内人士齐鄙视之。何奈钱作怪,如今能潇洒赚大钱的都是那些漫步灰色地带和运用流氓手段的公司。
但是现在,小马哥准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周鸿祎凶多吉少。虽说不会死,但注定大伤一场。
根据外界传言,360安全已经占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手机助手的下载量也超过91成为业界龙头老大。按照小马哥的手段来说,相信对360安全的市场份额动摇不了多少,志在抢夺手机应用助手罢了。
安全软件的江山已定,要推翻360的黑暗统治已无望。但手机上的江山仍然处于混乱之中,虽然360的手机助手现在的量很大,但仍然不是处于无敌之处。小马哥可能是看到了这个破绽,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给周鸿祎有机会复制第二次成功。
按照360的模式,若腾讯手机应用中心合并到QQ安全管家,那么可能会有以下手段:
1.强制捆绑销售
按照360的方式,捆绑销售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360,安装完360之后,你并不会看到手机助手,但其实暗地里已经将手机助手捆绑安装了,只是不显示出来。而捆绑的入口也在360安全的首页里面,这时候只要你点击手机助手,那么就会直接运行,根本不用安装,因为早已经暗地里安装了。
在你点击之后,360会默认给你桌面和底部的任务栏添加一个手机助手,从而慢慢的将手机助手变成用户的使用习惯。若腾讯手机应用中心合并到QQ安全管家,那么相信也应该会学习360这招。
2.再强制捆绑销售
第一次强制捆绑销售,是安全到应用下载PC端,而第二次强制捆绑销售则是将应用下载PC端过度到手机里面。目前包括360,91,豌豆荚等等,全部都是这样的臭流氓。只要你用手机连接电脑,在电脑上运行应用中心,那么这些应用中心将会强制在你的手机上安装一个应用中心手机版。
在统治完用户桌面的默认下载后,连手机的江山也不放过,目前这样的手段已经是屡见不鲜,大家都是臭流氓也就没啥好说了。
但这几乎都不通过用户同意就安装,就不厚道了。不过庆幸的是,目前小编尚未发现有屠杀同类的行为,但不代表不存在。有些流氓软件可能在使用PC端应用市场的时候,就偷偷删掉手机里的其他应用下载,这虽然还没有发现,但很难说具体有没有。
结尾
作为强者而言,手段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占住山头。何奈一些有道德良心的人,虽然他们真心真意为人民,但在这场战争上,仁慈的人将注定失败。
文/banly (雷锋网)
张朝阳一直都是一个操控媒体的高手,上一次的曝光,还是为了推搜狐微博而去挑逗大S的婚礼,之后,张朝阳从媒体上消失了,这不科学。
现在,张朝阳凭借着“我这么有钱,却这么痛苦”的言论回归媒体焦点,同时,向华尔街撒了个退市的娇。
张朝阳的痛苦一如既往,都是高潮之后的空虚。当年他刚创业那会,犹豫着五块钱的烧饼吃一个还是吃两个的时候,刚拿完尼古拉庞帝的天使钱;当年他在当代商场门口玩滑板把门牙磕掉的时候,刚上完市……转眼十三年过去,张朝阳又来秀痛苦,那么,他现在的高潮是什么?
是以退市的方式去摆脱华尔街那些白痴分析师的逼身追问?不是!虽然,张朝阳经常抱怨分析师们的各种弱智,但是他本人一直在门户业务里面主导的销售文化和分析师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华尔街的压力,最终还是落在搜狐的销售团队身上。和缺乏前景的分众、盛大不同,作为一个一直走得很稳的业务跟随者,搜狐的未来,在矩阵业务的战略安排上,还是有不少的弹性空间。哪怕作为一个控股集团存在,再把搜狗、视频、第七大道分拆出去,门户就算不做销售了,收益也能支撑得住。
那么,是因为以输入法截流搜索引擎的方法创新了商业模式?不是!搜狗最近通过一个“心有灵犀”的功能,让用户在任何搜索引擎页面上使用搜狗输入法的时候,不需要点击搜索,打字的同时就自动搜索出结果。且不论这个方式是否能够被用户所普遍接受,搜狐从创立之日起,就不是一个创新者,张朝阳也不会因为某一个业务的创新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是准备结束自己钻石张老五的生涯?不是!不管是前男友,还是前女友,张朝阳身边从来没有缺少过人,何况,他自己说:“只不过是因为名气越来越大,突然发现我不用结婚了”。就算这个问题能困扰张国荣,也困扰不到张朝阳。作为一个在娱乐圈也混得很熟的巨星CEO,他本身也是一个能够适当享受孤独的人。
张朝阳这次的高调出关,应该和商业关系不大,就算是搜狐真的要退市,和广大老百姓也没有多大关系,哪怕是要撒退市的娇,也不需要做这个秀。毕竟,国内也没有多少人会去买搜狐的股票。也许,他就是真的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搞通了一些终极意义的问题,想明白了,就是他私人的第一次精神高潮而已。
上市公司的老大,其言论确实很多时候都是有着复杂的背景和目的。但是张朝阳的秀,通常一半是业务,还有一半是文艺。至于搜狐是否退市,对于搜狐本身影响确实不大。如果退了,那也只是张朝阳个人意志的表现,搜狐集团的很多业务,还是需要股票市场的。今天搜狐退了,明天的搜狗们,也都还会保持上市的积极态度。既然退不退无所谓,一般就不会退了吧,那不是还刚和CFO续完约么。
门户模式日渐式微,但是,门户的销售能量不会很快消退。新媒体在蚕食旧媒体的注意力份额,但是,广告销售的份额,一时半会还没有那么快就被抢走。现在门户说退市的话题,还太早,特别在国内。哪怕最后搜狐真的退了,也只是张朝阳的个人秀,不代表行业趋势。
文/槐序 (雷锋网)
近日,一则PC端QQ2013新春版状态栏不再显示“微信接收信息”的消息,意味着微信自此失去了QQ的推广渠道,微信与QQ之争话题又被提上了台面。这个话题之所以能持续引发公众讨论,大抵与两款产品的出身不无关系。
去年微信的用户过宣布亿之时,影响力开始凸显。逐渐,从微信的4.3版本开始支持解绑QQ号,此举具有标志性意义。此前为了完成微信的用户积累,不论是支持QQ号直接登录、还是允许用户绑定QQ号到微信,帮助微信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达到3亿的用户,还被《纽约时报》评价为“正积极尝试扭转中国本土互联网产品无法推向世界的命运”。微信之父张小龙同时获得了“创新人物奖”。所有的这些光环,都验证了微信的成功,被业内视为自QQ后,腾讯最成功的产品。
对于为何外界一直存在各种微信与QQ产品的争论,我们尝试以产品功能的角度上解读:记得笔者刚开通微信之时,便明显感觉到两个产品功能上有不少重叠的部分:QQ上有语音功能,微信也有网页版功能。而两个号码绑定后,QQ信息都默认发送到手机上,重复的接收信息某程度上加大了对用户的干扰,微信不仅能获取QQ好友关系,还能导入手机号码。无论从产品细节到业务方向,皆十分接近。
前面提到的一些功能上的细节,都使得微信的用户粘度与商业价值更高,那么是否像有人说的,微信被QQ培育出来,又反过来革了微信的命?
于是在各类论坛上,都有人提出既生瑜何生亮的疑惑,有一个观点如是说,”任何一件事,如果没发生,你永远都能找到一大堆理由来说这件事注定不会发生;但是如果发生了,你也永远都能找到一大堆理由说这件事注定要发生。”这用在微信身上,也许是其中一个合理的解释:了解微信诞生史的朋友会发现,产品实际发布之时十分仓促,并不符合腾讯一贯的“最稳妥产品策略”风格,当时米聊以不到一年时间便获取了500万用户,这给腾讯敲响了警钟:微信连续几天内发布还在“demo”阶段的iPhone、Android和WP版。
所有的一切都在表明,当初腾讯内部支持微信的发布,更多是一个防御性的试验。
如今,所谓用户定位、平台和产品方向不同更像是一个借口,根本原因或许是腾讯内部的派系之争:QQ开发团队隶属于TEG事业部,张小龙则是广州研究院的副总裁,手机QQ名义上是MIG,实际已经TEG在主导了。PC端QQ的态度已经代表了腾讯传统势力与微信的嫌隙,张小龙曾经说过,在做微信的初期,最大的对手并不是米聊,而是手机QQ。
言下之意,手机QQ代表着保守和不思进取,QQ在PC端的辉煌很大程度成为了移动端的包袱。微信则扮演挑战者的角色。如果说起初腾讯内部支持微信的发展是看到手机QQ这款作为功能机时代的产品在智能机时代的瓶颈,现在则是公司内部竞争的“剩者为王”结果。可以预见,往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腾讯内部的派系之争还将继续,两款产品该如何定位,又能否给予第三者喘息的机会?
近日百度和药监局达成战略合作,百度将使用药监局的的药品数据为人们提供用药相关的查询。百度为这批数据付出的代价并未提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药监局虽然是要造福于民,但是这批数据显然不会白给。这意味着搜索引擎为数据买单的时代已经到来。笔者今天想谈谈关于搜索和数据关系的一些看法。注意,大数据离我们太远,这不是谈大数据。
360与即刻此前已达成战略合作,共同运营食品安全和曝光栏栏目外,且360将与即刻共享药监局的数据。再前,360搜索引擎通过云云搜索接入了微博搜索结果,再之前,Google购买Twitter数据以提供Twitter搜索结果。
谷歌不作恶,干的事情是“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和“加速信息流动”。百度简单可依赖,干的事情是“让人们最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不同的表示,搜索引擎本质却是一致的:帮助人们找到想要的信息。伴随着社会化和移动互联网的浪潮,网络上的数据爆炸式的增长。如何应对这些爆炸的数据,既是搜索引擎面临的挑战,也是搜索引擎们的机遇。
具体分析如下:
一、比暗网更暗的大数据网
聚合所有网络上的信息,一直是有抱负的搜索引擎的梦想,但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94年Dr.Jill Ellsworth便提出”暗网“的概念。指存储在网络数据库里、不能通过超链接访问,不属于那些可以被标准搜索引擎索引的表面网络。暗网的规模也远超我们的想象,据科学家研究,人类信息只有不到1%的实现了WEB化,而WEB化的网页中,搜索引擎能抓取的大概为1%500。
不能抓取的既有网站本身非主观的问题(不符合网页规范,对搜素引擎不友好等),也有网站本身的主观屏蔽的问题,如淘宝、优酷等网站屏蔽百度的爬虫既是这类。搜索引擎在解决这两类问题上已经做过很多努力。包括爬虫爬取技术的优化、合法SEO的推动以及类似百度阿拉丁计划。
百度的阿拉丁计划通过提供接口的方式,第三方网站主动接入自己的结构化数据,用户在搜索时即可在结果前面看到这些信息。百度期望阿拉丁灯神可以“照亮”暗网。与此类似的计划还有Google的OneBox,360的oneBox(360这名字取的)。但在暗网的问题还未解决之际,一个更暗的网已经到来。
1、越来越多的私有化的WEB化数据。
电商网站、BBS、知乎问答、互动百科、豆瓣电影等内容便是属于此类。垂直网站在达到一定规模后,拥有与搜索引擎博弈的能力时,便可屏蔽搜索引擎的爬虫,将自己的数据“私有化“。垂直网站提供的搜索功能,可以用个性化的搜索功能和独有的挖掘能力,提供更好的搜索体验。甚至上升为垂直搜索引擎,如知乎搜索。另外一种垂直搜索引擎即是综合其他垂直的结构化数据,提供搜索服务,如去哪儿、一淘。
笔者相信随着WEB的发展,垂直搜索是未来搜索引擎细分的一个方向,且将对传统搜索引擎构成威胁。类似手机上浏览器和原生APP之间的关系:浏览器和APP流量对半分。我们把传统搜索引擎如百度看成这一个浏览器,那么垂直搜索引擎便是APP。垂直搜索引擎也如APP一样正在滋长壮大。且他们具有的核心优势都是:个性化VS统一的优势。
如果说WEB数据私有化使前面提到的“WEB化的信息,能抓取:不能抓取的约为1:500”这个比率发生变化。下面要谈的将影响“不到1%的信息WEB化”的1%。
2、巨量增长的没有WEB化的数据。
随着10多年的发展,PC互联网已积累大量的数据;而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APP、云应用、社交和物联网让数据爆炸式增长。对搜索引擎来说,这些数据几乎都是不可见的。
人工整理的数据:
药监局的数据就是例子。这类数据集中存在于政府部门、机构组织和一些企业手里。他们手里即掌握着民众关心的权威民生数据,又暂时没有将这些数据通过网站开放出来。与此类似的拥有数据的还有交通部门、环保部门、旅游局、卫生局、教育局等民众关注的各个领域。经过十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这些数据想必已经达到可观的量级。
另外,“我查查”的条形码数据也可归为此类。我查查团队创业初期,数百人团队在全国商场收集商品条形码数据。我查查有一定规模后,用户才主动为其添加条形码数据。
社交产生的数据:
这里的社交网络不仅仅指微博或人人网。QQ聊天也是一种社交。邮件也是一种社交。虎嗅网也是一种社交。甚至短信通信也是一种社交。我们不妨将这称为“暗社交”。这些社交过程又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尤其是分享行为。一定程度上部分社交网站的数据是WEB化的,但是它们是封闭的。这部分数据正在巨量增长,而搜索引擎对他们无能为力。Facebook可以通过Graph Search搜索自己的数据,微博有微博搜索,人人的,以及“暗社交”的数据,谁来搜索?
APP产生的数据:
搜狗王小川曾经抛出过“WEB已死”的说法。移动互联网已经不再是由WEB通过超链接互相连接的网络。APP之间通过接口互相链接,APP上的不同用户通过QQ好友关系、微信圈、微博关注关系、手机号码等方式互相链接。而传统搜索引擎正是基于超链接的。带来的问题实际问题就是,搜素引擎如何搜索啪啪等APP的数据?
个人云应用产生的数据:
个人云应用主要是解决多屏同步的问题。这让更多用户选择将数据保存在云端。在不同设备上账号认证后下载并使用这些数据。这类应用除了同步通讯录、收藏夹这类私密性强的数据外,还有印象笔记、网易云阅读等类型的大文本数据。个人云应用将越来越多。若干年后,笔者认为OFFICE提供云同步功能也不是没可能。这些数据,搜索引擎无能为力。
物联网产生的数据:
车联网、监控录像、电子抄表、水文监测等物联网应用每时每刻也在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个行业还没爆发。爆发的时候,应用也不会局限与此。互联网链接网页,移动互联网链接天下芸芸众生,而物联网,链接天下万物。现在中国的手机用户数突破11亿。芸芸众生基本已连起来。不过相比11亿,物联网用户数则是一个惊人的量级。这些“用户”也将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将来是否要被人类搜索,以什么形式搜索,搜索的结果是什么?
二、大数据如何流动
百度的阿拉丁计划曾经一度拥有吸收结构化数据的魔力,众多结构化数据如天气预报、图书信息等都主动去接入百度框计算。以便从百度获取流量和用户。垂直网站们也一度通过SEO提升百度排名。而这个形势正在逆转。结构化数据不再主动流到百度。垂直网站们趋于将这些数据私有化,或者有限地开放给部分搜索引擎。
云云搜索由雄心勃勃的Google工程师出来创立,最初立意于做社交搜索。此时FACEBOOK的GraphSearch还不为大家所知。但是云云搜索现在走向了为新浪、即刻等公司提供搜索技术服务的方向。云云搜索之所以在自己的社交搜索上没有起色,归根结底就是从搜索切入社交是痴人说梦,因为没有用户,就没有社交,也就没有社交搜素依赖的数据。云云需要的社交数据在微博。所以,云云投奔微博而去。
百度搜索做了10多年,在如何吸引用户登录上做出很多努力,但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账号体系。Google煞费苦心的GooglePlus也无法撼动Facebook在社交网络的地位。同类的例子还有BING。2012年10月沈向阳接受采访时说BING战略是社交搜索、实体搜索(移动搜索)和地图。而现在,BING中国主要方向已变为英文搜索。
1、远离搜索引擎的数据
搜索需要的大数据掌握在谁手里呢?垂直网站正将其数据私有化,社交网站天生私有化,云应用提供商替保存着用户的私有数据,APP的数据因为没有WEB化也是私有化的,当然还有一部分数据掌握在政府、组织、普通企业手里。
数据一度主动流向搜素引擎,而现在结构化的数据,尤其是有价值的结构化数据正在慢慢远离搜索引擎,流向一个私有的领地。这将产生数据的滚雪球效应:有数据的地方,数据会越来越多;没有数据的地方,必须为获得数据付出比蜘蛛爬取更多的代价。
2、搜索引擎将退化,或者改变位置?
传统综合搜索引擎接下来要解决的不是“加速信息流动”,因为很多信息都够不着。这也更加突出Google+以及gmail等可以收集数据的应用对Google未来的意义。或许未来的搜素引擎,百度这种传统的网页搜索引擎将退化为“垂直网页搜索引擎”。因为网页数据只是网络数据的一部分,一小部分。这里再次借用王小川的话“WEB已死”。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搜索引擎仍然可以够着这些数据,有偿获取。其在生态圈中的位置的变化。搜索吃了免费数据10多年,接下来,搜索引擎要更多地为数据买单。药监局只是一个开始。
三、大数据对搜索的价值
人类已经到了离开信息不能活的地步。数据大爆炸,按照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人类的信息吸收、筛选和处理的能力应该也会进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并不会退化,反而会更加饥渴。而搜索引擎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再是帮助人们从海量信息里面找到结果。而是,在海量结果里面找到唯一。快速找到准确的答案比找到更多的答案更重要。
1、结构化数据对搜索的价值。
结构化数据和网页数据相比,更能满足第一点:找准唯一答案。网页分析是靠文本匹配。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即支持内容提供者的主动接入,也支持搜索引擎的个性化精准分析。这两种方式都会增加内容提供者或者搜索引擎的成本,但是付出带来的回报是用户快速得到准确的唯一的答案。
2、大数据挖掘是搜索引擎的机会。
不再仅仅是加速信息流动,如果只做第一点提的结构化数据接入和展示又太简单。搜素引擎要做什么呢?帮助人类做人脑不能做的事情:数据挖掘。即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价值。人们都说大数据是一座金矿。但是如何从这座金矿中淘金,人们即没找到方法,也没找到工具。
搜索引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文本分析、关系发掘、图谱构造、用户语义理解等方面已有丰富的积累。这些技术是大数据挖掘依赖的基本技术。咱们会叫它挖掘引擎。而将挖掘和传统搜索结合起来,通过挖掘响应用户主动的或者被动的搜索需求,或许咱们可以叫其“推荐引擎”。
豆瓣和一些电商网站早已进行这方面的探索。豆瓣因为最初便将“推荐”作为其核心功能之一,已有一些成型的成果。或许,我们撇开豆瓣的UGC模式,其搜索+推荐的模式值得关注:豆瓣专注文化产品,其早已悄然上线“发现喜欢的东西”,可以点评、分享和推荐任何“东西”,任何“物”。现在属于低调的实验性产品,但我认为这可能是豆瓣将来的爆发点,这个将来很远,因为豆瓣很“慢”。
总结一下:如果说大数据是金矿,拥有大数据的垂直网站、社交网站、APP、云应用提供商、物联网拥有者、政府组织和企业既是金矿矿山的老板。他们可以自己从金矿里面掘金。也可以将金矿卖给搜索引擎或者大数据挖掘公司来挖掘。搜索引擎为金矿买单的同时,必须将自己从加速信息流动的管道,转变为会淘金的人。
文/老缅 (雷锋网)
豆瓣是中国互联网界比较特殊的产品,在国内普遍使用Copy2China模式兴起的网站群落中,豆瓣显得有点异类。豆瓣算是国内创新形式的网站,而且由于其设计、内容以及用户的特性,被成为小清新网站。
豆瓣创办七年多至今,发展的势头不减。目前豆瓣的注册用户已接近一个亿,据说已开始盈利。移动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豆瓣同样推出了多款移动应用。
不会有一个叫豆瓣的应用
豆瓣2010年1月就已经有了简单的WAP手机版。它为整个社区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服务界面。在手机版中,读书和电影两个板块只提供搜索功能,音乐、同城和其他功能被隐藏。这只算是在当年2G网络环境下为功能机用户提供的简单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豆瓣会不会有一个像人人网这样的大而全的应用把整个社区服务囊括其中呢?起码到目前为止,仍未出现一个提供这个豆瓣完整服务的豆瓣客户端,而根据豆瓣移动应用首页,豆瓣已经推出了10个应用:豆瓣电影、豆瓣阅读、豆瓣FM、豆瓣小组、豆瓣广播、豆瓣音乐人、豆瓣购书单、豆瓣笔记、豆瓣活动、豆瓣线上活动。
这10个应用都提供各自垂直领域的独立服务,除了账户通用,不进行服务的交叉关联。甚至这些应用的服务过于精细,例如豆瓣活动和豆瓣线上活动。这些应用都是在细分领域专注自己的服务。
对于豆瓣对移动互联网的态度,杨勃曾说过下面的话:
移动互联网应用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解放。作为一个在WEB上积累了8年的公司,有着太多历史积累的东西,因此每一个改动都会有困难。但在移动互联网上,每个产品都是独立的。我们可以做新的事情,完全不依赖之前的产品逻辑,也不会影响以前做的事情。这就像一下子回到七八年前的创业状态,完全可以不受限制地去做事情。今年会有更多新东西。
面对一些人质疑为什么豆瓣不做一个完整的应用时,杨勃的回答一如既往,“不会有一个叫豆瓣的移动客户端。”
PC端的子产品区隔
豆瓣这个社区有点特殊,社区内有多项服务,而且这些服务实际上分离得很严重,但这也让豆瓣能面向更大的用户群体。豆瓣的各项服务例如电影、音乐、图书、小组、阅读等模块是业务分离的,每一项相当于一块子产品,而且每项业务的用户群事实上也是可以区分的。
豆瓣从一开始就体现了这样的属性,而从去年豆瓣首页的大改版来看,豆瓣强化了这样的思路。豆瓣首页把各产品的菜单移动到网页顶端的菜单栏,这种产品区隔程度与Google的菜单栏类似,而Google首页黑粗直的菜单栏里可是一个个真正的独立产品。这种的更新把产品进行了更大程度的区隔,形成多个独立子产品业务线。事实上这已然相当于在一个通用账户的大社区内拥有可满足不同需求的多个独立产品。
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改版思路,其实挺容易理解。豆瓣的用户群相当庞大,但未必每个用户都会使用豆瓣的每个产品。事实上豆瓣是有使用门槛的,对于许多互联网用户来说,他们玩儿微博没问题,玩儿人人网更像玩一样,虽然现在几乎没什么人玩了。但玩豆瓣可能就会让许多人觉得摸不着门道,有心理压力。
大多数用户都只是在豆瓣使用少数服务,例如爱好电影的看完电影之后上豆瓣看影评,想买书的用户到豆瓣来看看书评,或者逛逛读书看是否有什么好书。真正在豆瓣生成大量内容的用户还是占少数,而且必然有其擅长的领域。例如爱好写小清新文章的可能不大爱好写影评,爱写影评的可能不太懂音乐等。
豆瓣的用户可以使用不同的服务进行区隔,把各项服务划分为独立的子产品。每个子产品有其独立的用户群,在自垂直领域有足够的空间,这样的策略让豆瓣在用户群体和市场规模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扩展,拥有可想象的发展空间。
移动端是PC端策略延伸
其实说完PC端子产品区隔策略,就比较容易理解豆瓣推出功能精细的移动端应用产品,而不推出一个大而全的豆瓣应用的理由。因为移动端的特质,让豆瓣移动端不但延续了PC端产品策略,还能继续做精做细,提供各业务用户更好的服务,产品得到更大的活力。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豆瓣各个产品能够独立化,每个产品有其独立应用。目前来说这些应用都能延续PC端的功能和气质,并针对移动应用的特质作出相应的调整。独立产品能更好地区隔用户,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APP应用用户不容易跳出,每项业务都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发展策略和商业模式。让不同的业务线在垂直领域都能达到理想的市场地位和收入规模。
豆瓣的移动战略的布局意向已经非常明显了,推出一个大而全的完整功能豆瓣移动客户端不符合豆瓣整体战略定位,针对豆瓣的各个产品推出独立的应用才是豆瓣选择的路线。
像上文杨勃说的,“今年会有更多新东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豆瓣必然会发布更多的相对应的移动产品,配合网站的业务线进行发展。至于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个产品都能更好的服务用户,给豆瓣PC端原业务忠实用户以更好的服务,当然更好的情况是用更好的移动体验吸引新用户。
另外独立的移动应用有更低的跳出率,有更好的活力和潜力,能灵活的探索商业模式。例如现在豆瓣电影或者豆瓣阅读已经在进行相关的工作。
但这样做的弊端是,在每个应用的垂直领域都会遇到强劲的对手,例如豆瓣电影就遇到电影领域多个强劲竞争对手。其他的移动产品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而且某些应用产品功能太过于分散,容易造成产品的混乱,未必不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合并。但主打垂直领域的独立应用,形成一个账号通用的应用产品线,应该会是豆瓣不变的移动策略。
新年结束后,各种新闻不断,前有即刻搜索事件,如今有中兴高管莫名其妙被下岗。
事情是这样的,上班第一天,中兴通讯副总裁沈力就在微博宣布自己摊上没事了,被下岗。原微博如下:
今年过年新语:你摊上大事了!上班第一天收到通知,我摊上没事了! 就是告别管理岗位了摊上下岗了!发布给各位朋友是想告诉大家未来快乐可以继续。但是有些工作问题的解决和探讨请告一段落。我正在想着怎么改微博认证呢。。现在在适应新环境做好一个普通员工。。。
不久后又发了一个一语双关的微博,暗示被下岗不公平:
“公平!公平!我他妈还是要个公平!”——《让子弹飞》 姜文作品台词,好电影,值得收藏。
评论里更为精彩,下面一起从评论里看中兴内部江湖:
八眼郎:去华为吧!I2年华为中国区的终端也没做好!华为正处于上升势头肯定能干出一番事业的!看看联想吧一个中国市场去年就销了近3千万台手机!这点华为中兴是要反思反思的!在本土市场为什么我们的技术要远远超过联想小米却卖不过它们呢?
言身寸谢-拓中:这个可以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敢讲真话做实事的核心高层边缘或沉默了,敢讲真话敢担当的中层干部骨干员工都走了或者正在酝酿出路或者变的沉默去寻找这个环境的生存之道,这个公司未来最好的救药:国家收购,老板脱身,员工满意,只有这样才能与华为差异化,否则,就是痛并什么的活
李勇_微博:事前无沟通,伤心;考核不公平,生气;
培训师詹志勇:每个企业都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没什么!不过中兴通讯近几年似乎严重了一点点
漂漂磊子ZTE:这个消息真的让人很沮丧,似乎印证了公司的一个无法善忠的传说,。您无论到哪都是我们敬爱的沈总,是兄弟姐妹们心中永远的老大!
sudy35:我去年年底自己的离外,没办法呆啊,报销半年都不给,给了也不够数.原来说好有的补贴,拖了几个月后告诉我没有了.拿钱出来打啊.我是广州办的,非正编,呵呵!
乖乖儿子他爸:做中兴营销终端领导没有至今”善终”的,难道真的成了魔咒?祝福沈总!
在上面的评论当中,有一个不得善终的魔咒,小编找到了一个版本,不知真假,仅供大家娱乐一下:
中兴每年会招聘5000-10000名应届毕业生来替换5年左右的相对高薪的人员,为的是降低人力成本。在这样的大背景的人力战略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到了4年左右就会面临被C的命运。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华为和中兴的应届毕业生,在最初的薪酬待遇并不会有太他差别,但是在工作5年左右,双方的差距就会立见分晓,抛开双方人均薪酬差距2.16倍不说,华为工作5年的员工基本已经作为中坚骨干,配股分红并委以重任,而中兴则5年左右就要为去留而纠结,一方面待遇上原地踏步,一方面职位上不尴不尬,拿着一份没有竞争力的薪水却不忍放弃多年在这个行业的积累,沦为公司为压缩人力成本而淘汰的宿命,导致老员工自身看不到前途,离职开公司的比例很大。
史总在大讨论中就讲,“如果你来了公司5年能力没有提升,凭什么要求拿更高的薪水?”这话听起来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但是能力提没提升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5年的光阴怎么可能虚度。
平心晋气:是被姓买的替代了吗?要去V了吗? 期待真正的变革!
舌尖上的多叔: 第五个下台的副总裁?干的好。。之前总是拿研发的开刀,巨亏之下营销方面也得有人承担些什么吧?
在上面的评论当中,有一个不得善终的魔咒,小编找到了一个版本,不知真假,仅供大家娱乐一下:
中兴每年会招聘5000-10000名应届毕业生来替换5年左右的相对高薪的人员,为的是降低人力成本。在这样的大背景的人力战略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到了4年左右就会面临被C的命运。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华为和中兴的应届毕业生,在最初的薪酬待遇并不会有太他差别,但是在工作5年左右,双方的差距就会立见分晓,抛开双方人均薪酬差距2.16倍不说,华为工作5年的员工基本已经作为中坚骨干,配股分红并委以重任,而中兴则5年左右就要为去留而纠结,一方面待遇上原地踏步,一方面职位上不尴不尬,拿着一份没有竞争力的薪水却不忍放弃多年在这个行业的积累,沦为公司为压缩人力成本而淘汰的宿命,导致老员工自身看不到前途,离职开公司的比例很大。
史总在大讨论中就讲,“如果你来了公司5年能力没有提升,凭什么要求拿更高的薪水?”这话听起来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但是能力提没提升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5年的光阴怎么可能虚度。
今年的CES比以往涌现了更多的创业公司,虽然在过去几年内,汽车产业一直在增加其参展机率,虽然之前我们听到很多关于可连接汽车的消息,但直到现在这些汽车厂商对开发商仍然是关闭的。
不过今年的变化是,最近福特和通用汽车宣布其具体项目的SDK和API的时候,接下来几个月皆可以到达开发者手里。
两家公司采取的途径是非常不相同的,福特希望司机把他们自己的智能手机连接到汽车上来,然后让App在手机上运行,在汽车上有所反馈。通用则是在汽车内置一个娱乐信息系统,等于是一个框架,让司机在上面运行App,这两个系统都有它们的优点,福特的AppLink很容易整合已有手机App, 司机不用为另一个数据计划付费;通用的汽车系统跟汽车整合更深,根本不需要一个智能手机。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押注开发者社区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它们曾长期在设计和驱动汽车, 几乎不可能获得移动世界开发的速度,所以这样一来,福特的系统可能更有优势,因为我们换新智能手机的频率比换新汽车的频率大,一个强大的通用汽车系统可能4年就过气了, 但是路上跑的汽车大部分都有11年的历史了。
如果这些项目早期有任何成功的迹象,开发者对这些机会将是非常兴奋的。福特告诉TC已有1000个开发者已经签署获得它的SDK,现在它的开发网站已经呈现持续的高访问量。
现在最重要的是看都有什么类型的开发者加入到这个开发环境中,虽然这项项目还处于一个汽车厂商私人封闭betas版本,但部分App需求是很明朗的,比如Pandora, Rhapsody 以及 iHeartRadio;一些自动为你阅读新闻、文章的App;其它的包括地理定位、地理分享、分段导航、旅馆预订,但是最令人兴奋的App应该不是汽车产业已有的,而是我们还没想到的,期待各位开发者来创造!
Via TC
相关:
(若无特别注明,雷锋网文章皆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