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不可否认,小米是可以复制的。所以从公司的角度,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在早期卡位,若论速度,并不算业内最快的。同样不可否认的,从数码产品的角度,小米手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MIUI和价格,小米盒子也是同理。所以,和小米手机开启了所谓的“互联网手机”概念一样。小米盒子也有可能把大量互联网企业拉下水。
所以,怎么“复制”一个小米盒子呢?
硬件上并不难,生产互联网电视盒并不会遇到上游元件缺货的问题,对于工艺要求也远没有手机那么高。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商业逻辑是更为重要的。
小米盒子的商业逻辑,这个问题可以扩大为互联网公司做电视盒的套路,这也是当年盛大没有解决而导致盒子项目失败的问题。
互联网公司做电视盒,分四步走:需求、渠道、服务和增值收费。
需求是所有互联网公司做电视盒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当年盛大就栽在第一个问题上了。
用户对于互联网服务的概念和对于电视服务的概念并不一致。前者强调非线性、个性定制和品质;而后者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习惯性的标配,使用心态很被动,服务是线性的。
在互联网公司描述用户对于电视盒的需求时,必须出于用户对于互联网的需求,并将其转移到电视屏幕上。
对高清影视的需求,在互联网上,呈现两种需求:一是搜索,二是人际传播。对于搜索,又包括了“找视频看”和“找指定的视频”。在PC或者移动互联网终端上,当“看影视剧”的需求确立到开始看,用户有两种路径可走:1、“选择视频服务商”→“搜索”或“首页推荐”→剧集信息→播放;2、搜索引擎→指定剧集。
用遥控器操作的电视盒,必须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尽量缩减中间环节。包括小米盒子在内的各类互联网电视盒或者智能电视,都舍弃了上述第二种路径,而尽量在第一种路径中优化步骤和体验。
但是,还远远不够——既不够互联网化,又不够个性化。互联网电视盒的想象边界在于:将PC上的所有视频需求,全部转移到电视上。
那么,最完美的需求描述是这样的:通过网络提供影视剧内容和视频片源,包括正版高清影视剧的推荐和搜索、已播出电视节目的回放、自定义播放列表以及分享、通过算法的个性化推荐、定制的娱乐媒体相关内容滚动或推送……
这些,几乎所有目前的互联网电视盒都还只是刚刚起步而已。对于想涉足电视盒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还有无数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这意味着无限可能。
实体销售渠道是一个令互联网企业无比头疼的问题。互联网电视盒同样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事实证明,除非能实现产品垄断(比如苹果),不然纯电商直销只会让渠道碎片化。
虽然诺基亚已经日薄西山。但是诺基亚在中国拥有的庞大的终端销售网络还是足以让任何手机企业眼红不已。这是多年经营的结果,事实证明这种销售渠道并没有被电商所颠覆。
互联网企业涉足电视盒,会再次碰上这个问题。
电视盒与手机不同,并不是常常更换的潮品。一个家庭也很难去购买多个电视盒。这使得电商所能发挥的威力大大下降。
如果国内互联网企业想在电视盒这个领域占领一个绝对领先的份额,不妨考虑把这两年各种网游公司裁掉的地推招回来。毕竟一次性购买的客厅硬件,和装宽带一样,在小区门口摆摊效果是最好的。
当然难以想象小米盒子会去铺地推。但是如果小米盒子只做电商销售渠道,那么小米盒子的目标受众基本不会超过小米手机用户的范围,那就真是“手机配件”了——曾有估算小米用户在200万左右,就算人手一台小米盒子,可是中国有多少台电视机呢?按一个家庭三台电视机算,电视盒的市场有多大呢?
盒子还有一个难点是难以像手机一样和运营商合作,目前各方面的政策都不支持这样操作。何况,广电运营商还想自己玩盒子呢。
渠道是互联网企业做电视盒不可不承受之重。当然也有与体制内的运营商合作的,但事实上,那是另一种玩法,以后另立文章讨论广电网络的电视盒玩法和ISP服务商的电视盒玩法。
说完互联网公司最头疼的事,紧接着就是互联网公司最擅长的事了。关于服务不必多言,互联网企业养着那么多产品经理,他们有更多的想法。所有可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的,都有可能成为电视盒的杀手级应用。
最终,一切会走向开放与融合。也许,电视盒会有更多的传感器和接口,开始拼杀硬件计算能力,成为有一个家庭数据中心。这些,注定会由互联网公司来推动。
然后,终于到了一个不尴不尬的话题:挣钱。
单纯依靠硬件销售来产生收入是无法支撑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的。和智能手机一样,硬件会越来越便宜,甚至可能捆绑在服务费中免费赠送。
电视盒之所以会成为了一个跨越年代的商战战场,是因为它天生就有优秀的商业模式。
对于缴纳了多年有线电视收视费的用户而言,为电视小额付费并非不可接受的事情——消费习惯无需培养;对于见识过广告里插电视剧的观众而言,电视盒各个界面可能设置的广告位置和形式,也不会招致太多反感——广告模式是现成的;至于高端的内容编辑定制服务,事实上也确有这样的需求,事实上,连PC都无法干掉电视这个屏幕,因为它是线性媒体,用户习惯了在不要求执行任务任其开着。
所以其实电视盒所能提供的增值服务和商业模式非常明晰。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如果能够收取包月的收视费,那么可以引进更多正版影视剧和电视节目内容。这就和办电视台差不多了。
而互联网公司所擅长的广告,在电视盒上玩起来会比在网页上还顺手。开机画面、暂停广告、专区、固定滚动广告……等等。甚至于,电视盒可以完成用户收视偏好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甚至于进一步直接收集到用户的需求,继而有针对性地推送精准广告——这种“精准”会比手机上的移动广告更受欢迎。因为电视机里并不会有太多隐私。而对于广告形式的创意,这个更不用操心。这个时代的广告策划比产品经理还要多。
而定制服务将成为让互联网公司争取高端利润的关键。以小米盒子为例,小米盒子中的影视剧,虽然片源来自合作方,但其中有人工编辑,包括截取片头片尾,标注片中关键情节,制作专题等等,这种人工编辑的工作,似乎还有进一步提升的迹象。事实上,这还是很初级的编辑。互联网电视盒需要更多的人工编辑去针对自己的产品推送自己的媒体选择和媒体内容,这才符合客厅看电视的调性。最为简单的案例是球迷们固定上网去寻找精彩进球或者球星集锦。这种专区以几块钱的包月费用定期在电视盒上推送,没有球迷会拒绝。
事实上,这种人工编辑的付费专题在传统电视运营商中已经存在。而更进一步,如果电视盒能够向更高端的人士提供专业节目——编辑们在茫茫视频库中找到合适某一类人群的内容,或者形成若干种能否专业人士提供服务的电视内容定制方案,直接在电视盒上成立自有的小型垂直媒体——这是一件充满想象力和利润空间的事情。
提一句题外话,最近有人声称新浪微博抛弃了社交属性,成为了一个纯媒体平台。如果事实如此的话,新浪微博不仅仅可能被微信干掉,还可能被电视盒干掉——谁说电视盒就不能进行媒体互动了?
再往前走一步的话,和寻常的互联网媒体公司或者渠道公司的玩法差不多,游戏、电子商务、O2O……这些都可以在客厅完成。移动互联网抢夺了传统PC的大部分消费内容。而电视盒,完全可以把除了生产力功能以外的其他全部夺走。
理由很简单:电视更轻松,屏幕更给力,更重要的是我已经交了一年上千块钱的电视服务费了。
曾创下票房记录的《阿凡达》给到了观众前所未有的真实感,但想要享受这种3D技术必须佩戴专门的3D眼镜,这多少都让观众有些不适。如果只是为了看电影偶尔戴戴3D眼镜那倒也还好。但像手机这种常用的手持设备还要戴3D眼镜的话,那将是非常麻烦的事。想不戴眼睛又能体验3D的乐趣,这就需要采用裸眼3D技术了。
目前裸眼式3D主要有光屏障式、柱状透镜技术、指向光源和MLD技术四种。
这些条纹宽几十微米,通过它们的光就形成了垂直的细条栅模式,称之为“视差障壁”。而该技术正是利用了安置在背光模块及LCD面板间的视差障壁,在立体显示模式下,应该由左眼看到的图像显示在液晶屏上时,不透明的条纹会遮挡右眼;同理,应该由右眼看到的图像显示在液晶屏上时,不透明的条纹会遮挡左眼,通过将左眼和右眼的可视画面分开,使观者看到3D影像。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在成本上比较有优势,目前像夏普的3D手机和任天堂的3DS游戏机都是采用这种技术。不过采用这种技术的屏幕亮度偏低。
柱状透镜技术也被称为双凸透镜或微柱透镜3D技术,其最大的优势便是其亮度不会受到影响。柱状透镜3D技术的原理是在液晶显示屏的前面加上一层柱状透镜,使液晶屏的像平面位于透镜的焦平面上,这样在每个柱透镜下面的图像的像素被分成几个子像素,这样透镜就能以不同的方向投影每个子像素。于是双眼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显示屏,就看到不同的子像素。
柱状透镜技术并不会像光屏障式那样影响屏幕亮度,所以其比后者的显示效果要好。采用该技术的代表厂商有欧洲的飞利浦、中国的朗辰电子科技、沃飞裸眼3D。
指向光源3D技术搭配两组LED,配合快速反应的LCD面板和驱动方法,让3D内容以排序式进入观看者的左右眼互换影像产生视差,进而让人眼感受到3D三维效果。
上一篇文章中讲过了“像素与插值”的概念,这里我们主要讲一下摄像头物理组成部件。手机摄像头由PCB板、镜头、固定器和滤色片、DSP(CCD用)、传感器等部件组成。其工作原理为:拍摄景物通过镜头,将生成的光学图像投射到传感器上,然后光学图像被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再经过模数转换变为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经过DSP加工处理,再被送到手机处理器中进行处理,最终转换成手机屏幕上能够看到的图像。
PCB板
就是摄像头中用到的印刷电路板,分为硬板、软板、软硬结合板三种,这三种材料应用范围不同,CMOS可以使用任何一种,但CCD只能使用软硬结合板,并且也是软硬结合板的造价成本最高。
镜头
镜头是将拍摄景物在传感器上成像的器件,它通常由由几片透镜组成。从材质上看,摄像头的镜头可分为塑胶透镜和玻璃透镜。玻璃透光性以及成像质量都具有较大优势,但玻璃透镜成本也高。因此一个摄像头品质的好坏,与镜头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比如诺基亚800采用的是卡尔蔡司认证镜头,成像效果就会比普通镜头好一些。当然,它只是总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
镜头有两个较为重要的参数:光圈和焦距。光圈是安装在镜头上控制通过镜头到达传感器的光线多少的装置,除了控制通光量,光圈还具有控制景深的功能,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平时在拍人像时背景朦胧效果就是小景深的一种体现。诺基亚800和魅族MX四核版的光圈都为f/2.2,小米2光圈为f/2.0,iPhone 4S光圈为f/2.4,数字越小,代表光圈越大,也就是说小米2的光圈最大,不加上其他因素的话理论上成像效果最好。
另外镜头的另一重要参数是“焦距”。焦距是从镜头的中心点到传感器平面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根据成像原理,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该镜头拍摄的物体在传感器上所形成影像的大小。比如在拍摄同一物体时,焦距越长,就能拍到该物体越大的影像。长焦距类似于望远镜。
固定器和滤色片
固定器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来固定镜头,另外固定器上还会有一块滤色片。滤色片也即“分色滤色片”,目前有两种分色方式,一种是RGB原色分色法,另一种是CMYK补色分色法。原色CCD的优势在于画质锐利,色彩真实,但缺点则是噪声问题,一般采用原色CCD的数码相机,ISO感光度多半不会超过400。相对的,补色CCD多了一个Y黄色滤色器,牺牲了部分影像的分辨率,但ISO值一般都可设定在800以上。
DSP
DSP又叫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它的功能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数学算法运算,对数字图像信号进行优化处理,最后把处理后的信号传到显示器上。目前DSP厂商的设计和生产技术都已经比较成熟,各项技术指标上相差不大。
上面所说的DSP是CCD中会使用,是因为,在CMOS传感器的摄像头中,其DSP芯片已经集成到CMOS中,从外观上来看,它们就是一个整体。而采用CCD传感器的摄像头则分为CCD和DSP两个独立部分。
传感器
传感器是摄像头组成的核心,也是最关键的技术,它是一种用来接收通过镜头的光线,并且将这些光信号转换成为电信号的装置。简单的理解,我们可以把传感器看做是传统相机用的胶片,虽然两者原理不同,但在相机整体组成结构中有一定相似度。
感光器件面积越大,捕获的光子越多,感光性能越好,信噪比越低。
常见的摄像头传感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CCD传感器,一种是CMOS传感器。两者区别在于:CCD的优势在于成像质量好,但是由于制造工艺复杂,只有少数的厂商能够掌握,所以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大型CCD,价格非常高昂。在相同分辨率下,CMOS价格比CCD便宜,但是CMOS器件产生的图像质量相比CCD来说要低一些。
相对于CCD传感器,CMOS影像传感器的优点之一是电源消耗量比CCD低,CCD为提供优异的影像品质,付出代价即是较高的电源消耗量,为使电荷传输顺畅,噪声降低,需由高压差改善传输效果。但CMOS影像传感器将每一画素的电荷转换成电压,读取前便将其放大,利用3.3V的电源即可驱动,电源消耗量比CCD低。
另外偶尔还会提到CCM传感器,CCM(Compact CMOS module)实际上是CMOS的一种,只是CCM经过一些处理,画质比CMOS高一点,拍照时感应速度也较快,但照片品质还是逊色于CCD。
目前,主流的手机用的都是CMOS传感器,如三星Galaxy Note 2、iPhone 5、小米2、魅族MX四核版、诺基亚Lumia 800等。
另外,有的厂家在宣传中会提到“背照式”“BSI”等概念,实际上BSI就是背照式CMOS的英文简称,背照式CMOS是CMOS的一种,它改善了传统CMOS感光元件的感光度,在夜拍和高感的时候成像效果相对好一些。如iPhone 4、魅族MX四核版、中兴U895、索尼爱立信LT15i等机器中都应用了BSI传感器,而iPhone 4的传感器由OmniVision公司生产提供。
另外,传感器厂商中索尼也非常出名出名,索尼生产的一代背照式CMOS(BSI)命名为“Exmor R CMOS”,二代命名为“Exmor RS CMOS”。其中索尼LT26i、HTC凯旋X310e采用的就是Exmor R CMOS传感器。
从上面的各个名词中我们知道,Exmor R CMOS\Exmor RS CMOS属于背照式CMOS(BSI)的一种,而背照式CMOS(BSI)又属于CMOS的一种。概念上不能混淆。
上一篇文章中讲过了“像素与插值”的概念,这里我们主要讲一下摄像头物理组成部件。手机摄像头由PCB板、镜头、固定器和滤色片、DSP(CCD用)、传感器等部件组成。其工作原理为:拍摄景物通过镜头,将生成的光学图像投射到传感器上,然后光学图像被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再经过模数转换变为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经过DSP加工处理,再被送到手机处理器中进行处理,最终转换成手机屏幕上能够看到的图像。
PCB板
就是摄像头中用到的印刷电路板,分为硬板、软板、软硬结合板三种,这三种材料应用范围不同,CMOS可以使用任何一种,但CCD只能使用软硬结合板,并且也是软硬结合板的造价成本最高。
镜头
镜头是将拍摄景物在传感器上成像的器件,它通常由由几片透镜组成。从材质上看,摄像头的镜头可分为塑胶透镜和玻璃透镜。玻璃透光性以及成像质量都具有较大优势,但玻璃透镜成本也高。因此一个摄像头品质的好坏,与镜头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比如诺基亚800采用的是卡尔蔡司认证镜头,成像效果就会比普通镜头好一些。当然,它只是总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
镜头有两个较为重要的参数:光圈和焦距。光圈是安装在镜头上控制通过镜头到达传感器的光线多少的装置,除了控制通光量,光圈还具有控制景深的功能,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平时在拍人像时背景朦胧效果就是小景深的一种体现。诺基亚800和魅族MX四核版的光圈都为f/2.2,小米2光圈为f/2.0,iPhone 4S光圈为f/2.4,数字越小,代表光圈越大,也就是说小米2的光圈最大,不加上其他因素的话理论上成像效果最好。
另外镜头的另一重要参数是“焦距”。焦距是从镜头的中心点到传感器平面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根据成像原理,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该镜头拍摄的物体在传感器上所形成影像的大小。比如在拍摄同一物体时,焦距越长,就能拍到该物体越大的影像。长焦距类似于望远镜。
固定器和滤色片
固定器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来固定镜头,另外固定器上还会有一块滤色片。滤色片也即“分色滤色片”,目前有两种分色方式,一种是RGB原色分色法,另一种是CMYK补色分色法。原色CCD的优势在于画质锐利,色彩真实,但缺点则是噪声问题,一般采用原色CCD的数码相机,ISO感光度多半不会超过400。相对的,补色CCD多了一个Y黄色滤色器,牺牲了部分影像的分辨率,但ISO值一般都可设定在800以上。
DSP
DSP又叫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它的功能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数学算法运算,对数字图像信号进行优化处理,最后把处理后的信号传到显示器上。目前DSP厂商的设计和生产技术都已经比较成熟,各项技术指标上相差不大。
上面所说的DSP是CCD中会使用,是因为,在CMOS传感器的摄像头中,其DSP芯片已经集成到CMOS中,从外观上来看,它们就是一个整体。而采用CCD传感器的摄像头则分为CCD和DSP两个独立部分。
传感器
传感器是摄像头组成的核心,也是最关键的技术,它是一种用来接收通过镜头的光线,并且将这些光信号转换成为电信号的装置。简单的理解,我们可以把传感器看做是传统相机用的胶片,虽然两者原理不同,但在相机整体组成结构中有一定相似度。
感光器件面积越大,捕获的光子越多,感光性能越好,信噪比越低。
常见的摄像头传感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CCD传感器,一种是CMOS传感器。两者区别在于:CCD的优势在于成像质量好,但是由于制造工艺复杂,只有少数的厂商能够掌握,所以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大型CCD,价格非常高昂。在相同分辨率下,CMOS价格比CCD便宜,但是CMOS器件产生的图像质量相比CCD来说要低一些。
相对于CCD传感器,CMOS影像传感器的优点之一是电源消耗量比CCD低,CCD为提供优异的影像品质,付出代价即是较高的电源消耗量,为使电荷传输顺畅,噪声降低,需由高压差改善传输效果。但CMOS影像传感器将每一画素的电荷转换成电压,读取前便将其放大,利用3.3V的电源即可驱动,电源消耗量比CCD低。
另外偶尔还会提到CCM传感器,CCM(Compact CMOS module)实际上是CMOS的一种,只是CCM经过一些处理,画质比CMOS高一点,拍照时感应速度也较快,但照片品质还是逊色于CCD。
目前,主流的手机用的都是CMOS传感器,如三星Galaxy Note 2、iPhone 5、小米2、魅族MX四核版、诺基亚Lumia 800等。
另外,有的厂家在宣传中会提到“背照式”“BSI”等概念,实际上BSI就是背照式CMOS的英文简称,背照式CMOS是CMOS的一种,它改善了传统CMOS感光元件的感光度,在夜拍和高感的时候成像效果相对好一些。如iPhone 4、魅族MX四核版、中兴U895、索尼爱立信LT15i等机器中都应用了BSI传感器,而iPhone 4的传感器由OmniVision公司生产提供。
另外,传感器厂商中索尼也非常出名出名,索尼生产的一代背照式CMOS(BSI)命名为“Exmor R CMOS”,二代命名为“Exmor RS CMOS”。其中索尼LT26i、HTC凯旋X310e采用的就是Exmor R CMOS传感器。
从上面的各个名词中我们知道,Exmor R CMOS\Exmor RS CMOS属于背照式CMOS(BSI)的一种,而背照式CMOS(BSI)又属于CMOS的一种。概念上不能混淆。
近一段时间曝光的新机不少,这其中OPPO Find 5以其5寸屏幕1920*1080分辨率、Andriod Jelly Bean4.1系统、APQ8064四核处理器等强劲配置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眼球。作为OPPO的新一代旗舰机型,自原型机曝光以来其热度持续不减,最近关于该机即将上市的说法也受到普遍关注。
据了解,近日OPPO CEO 陈明永微博中突现一条关于手机分辨率的感受性描述,该条微博后面的小尾巴上写的是“来自OPPO Find 5”,间接回答了之前网友关于Find 5上市时间的质疑,证实了Find 5真机已经成型,或许上市将近。目前推测暂未上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正在进行内部测试和评审,另一方面OPPO和广大网友对Find 5的高期望值,也促使该机型在上市之前会得到更完善的“进化”,这点应该毋庸置疑。
目前看来Find 5离量产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虽然具体日期仍不明朗,还需要等待OPPO官方的正式消息,但相信不久后Find 5就能出现在消费者手中。此外,据悉真机上市后在整体配置上并不会有太大出入,如达到441PPI的像素密度的5寸1080p触摸屏,1200万像素索尼背照式摄像头,以及四核处理器和Android 4.1系统等配置都会如期而至。
华为最近的新品遭到各种泄露,连余承东也亲自在微博承认他们旗舰机信息泄密。他也称华为的新旗舰将走高端路线,产品售价预计在3000元或以上。而根据最近的泄露信息,华为新旗舰竟然有四台之多,分别是Ascend Mate、Ascend D2、Ascend P2、W2,前三台都是Android系统,最后一台则为WP8系统。
1.Ascend Mate
1920*1080分辨率6.1英寸屏幕,这款手机将配备1.8GHz的四核处理器(K3V3?),2GB RAM以及4000mAh的电池,厚度甚至只有9.9mm以下。
2.Ascend D2
5英寸大屏(会是FHD吗?),1.5GHz四核处理器(K3V2还是K3V3?),2G Ram,后置1300万+前置130万像素摄像头,电池容量也增大到3000毫安时,预计发售时间是2013年初。
3.Ascend P2
这台机子的信息比较少,不过按照D1和P1的关系,P2也应该是采用1.5G四核+2G Ram。
4.Ascend W2
4.3寸屏幕,机身仅7.7mm,处理器采用高通S4双核。
除了W2,华为还会推出WP8系统的低端机型W1,而这款机的信息已经泄露不少了。消息称,华为首款WP8手机W1将会下月初亮相,出货时间为12月下旬,其售价初步定在2499元。华为W1的配置与售价和HTC 8S都比较接近,其配备的是4寸触摸屏(分辨率为800×480),搭载1.2GHz的高通S4双核处理器,512MB RAM、4GB ROM,500万像素摄像头,2000mAh电池。
从这几台机子的定位来看,Mate准备加入大屏手机的战斗,和Galaxy Note II正面交锋,甚至6.1的屏幕已经威胁到小尺寸平板的市场。而D2则是走高性能手机路线,它的竞争对手应该是Galaxy S III甚至是Galaxy S IV。而P2走的是时尚轻薄路线,会比较受女性用户欢迎。W2则是WP8第一批手机的成员之一,按照微软的统一硬件平台战略,它的配置和Lumia 920、Windows Phone 8等应该相若,而华为能否做出自己的特色是一个关键。
发售时间方面,除了D2确定了会在2013年初登场之外,其他几台手机还是个未知数。
气压传感器首次在智能手机上使用是在Galaxy Nexus 上,而之后推出的一些Android 旗舰手机里也包含了这一传感器,像Galaxy S III 、Galaxy Note 2和小米2手机上也都有,不过大家对于气压传感器仍非常的陌生。跟字面的意思一样,气压传感器就是用来测量气压的,但测量气压对于普通的手机用户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
对于喜欢登山的人来说,都会非常关心自己所处的高度。海拔高度的测量方法,一般常用的有2种方式,一是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二是通过测出大气压,然后根据气压值计算出海拔高度。
由于受到技术和其它方面原因的限制,GPS计算海拔高度一般误差都会有十米左右,而如果在树林里或者是在悬崖下面时,有时候甚至接收不到GPS卫星信号。
而气压的方式可选择的范围会广些,而且可以把成本可以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另外像Galaxy Nexus等手机的气压传感器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它可以捕捉到温度来对结果进行修正,以增加测量结果的精度。
所以在手机原有GPS的基础上再增加气压传感器的功能,可以让的三维定位更加精准。
现在不少开车人士会用手机来进行导航,不过常常会有人抱怨在高架桥里导航常常会出错。比如在高架桥上时,GPS说右转,而实际上右边根本没有右转出口,这主要是GPS无法判断你是桥上还是桥下而造成的错误导航。一般高架桥上下两层的高度都会有几米到十几米的距离了,而GPS的误差可能会有几十米,所以发生上面的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而如果手机里增加一个气压传感器就不一样了,他的精度可以做到1米的误差,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辅助GPS来测量出所处的高度,错误导航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由于在室内无法很好的接收GPS信号,所以当使用者进入一幢很厚的楼宇时,内置感应器可能会失去卫星的信号,所以无法识别用户的地理位置,并且无法感知垂直高度。而如果手机加上气压传感器再配合加速计、陀螺仪等技术就可以做到精准的室内定位。这样以后你在商场购物时,就可以通过手机定位来告诉你你想购买的产品在商场的那个位置,哪一层楼。
另外气压传感器还可以为钓鱼爱好者提供相关信息(鱼在水中分层及活跃性与大气压相关)或天气预报等功能。不过目前气压传感器还处于一个被忽略的状态,气压传感器要想被更多人了解和使用还需要一些相关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以及更多的开发者针对这一传感器推出更多的应用和相关功能。
10月24日,苹果发布了一系列新的硬件产品,几乎对大部分的产品线都进行了升级。而其中身份比较特殊的就是iPad mini,这款屏幕7.9寸的平板电脑,它不属于以往任何一台iPad的升级,而是开拓自家平板电脑的一条新路线。作为苹果第一款的小尺寸平板,它有着什么过人之处呢?而它的出现,对于苹果来说,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在讨论iPad mini之前,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个表格,以下是2012第三季度的平板电脑市场份额。细心留意可以看到苹果依然是遥遥领先,市场份额是50.4%,而三星、亚马逊、华硕紧随其后。这三个竞争者中,亚马逊是主推7寸平板的,而三星也有相应的Galaxy Tab系列的小尺寸产品,华硕的市场份额提升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因为代工Google亲儿子Nexus 7。而且相对2011年的第三季度,苹果市场份额降低了一些,可见小尺寸平板给苹果有足够的压力,因此iPad mini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苹果显然是已经敲响了7寸平板市场的算盘。
我们再来看看苹果以前的“mini”——iPod mini,这可以说是一款随身听上的经典产品,除了延续了硬盘版iPod的传统造型之外,还加入了多彩外壳。当然,最大的优点还是它的体积超小,因为使用了1寸的微型硬盘,使它在体积控制上相对当时的硬盘竞争对手非常有优势。而iPod mini无疑也是一款优秀的产品,一次成功的营销,这次的iPad mini能不能延续“mini”的传奇呢?
从外观上看,iPad mini和以往的三代iPad都有很大区别,整体设计给人一种工艺品的感觉。超薄、超轻、窄边框的设计,使见到iPad mini的人都爱不惜手。
我们拿到的是白色版的iPad mini,正面的白色显得晶莹通透,整体设计简约,home键的设计要比以往的iPad更小一些。
iPad mini的背面设计采用了一整块金属设计,而中间的苹果标志也变成了银色,让人感觉更有金属感。
侧面的按键要比以往的iPad更有金属质感,手感上非常不错。
摄像头特写
底部使用了Lightning接口,这也是苹果新产品线统一采用的接口,另外旁边还有类似iPhone 5的一个麦克风以及扬声器。
iPad mini配件比较简单,只是变压器、数据线和一些相关说明。
d
iPad mini的尺寸和窄边框让单手持机成为了可能,也因为它重量仅有312克,所以就算单手拿起来也不会感到负担很大。
iPad mini的硬件配置是相对让人失望的,很多用户可能会期待它使用A6处理器+视网膜屏幕,这对一款定价329美金的设备未免要求过高了。iPad mini使用了32nm版新A5处理器、512M RAM、1024*768分辨率的屏幕。相信熟悉iPad产品都会对这个配置耳熟能详,因为新版iPad 2正是使用这样的配置,而iPad mini的改变则主要在屏幕尺寸和前置摄像头上。由于使用相同的分辨率,因此小尺寸的iPad mini会比iPad 2的屏幕更加精细。另外,iPad mini的前置摄像头也由iPad 2的30万升级到120万,后置由“可怜”的70万升级到500万。
iPad mini使用的A5处理器是基于A9内核的双核处理器,频率为1GHz,因此应付一般的使用完全不是问题。而显卡则是比较强悍的SGX543MP2,以下是一些对A5处理器测试的成绩。
Google V8 javascript跑分
GLBenchmark 2.5.1 GPU跑分
Geekbench系统跑分
可见,除了GPU还算中规中矩之外,iPad mini的其他跑分都不算高,这也是受限于比较“老迈”的A5处理器的原因。由于成本、定位等各方面原因,iPad mini没有用上最新的处理器,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高端SOC的相关的跑分测试可以看iPad 4评测。
另外一个被无数果粉吐槽的则是iPad mini的屏幕,在7.9寸的屏幕上用上1024*768的分辨率,这样的ppi只有可怜的163,屏幕颗粒感会比较严重,以下是和iPad 4的一个微距对比图,可见iPad mini的颗粒感要严重很多,一些对画质有要求的用户相信会很不满意。当然,也许是定位原因,也许是技术问题,苹果对iPad mini没有用上Retina屏幕自然会有自己的想法,注重显示性能的用户可以期待下一代的iPad mini的出现。
iPad mini屏幕特写,有一定颗粒感。
放大以后和iPad 4对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左iPad mini,右iPad 4)
s
拍照测试
iPad mini的后置摄像头使用了500万背照式,而且有F2.4的大光圈,这都是以往的iPad产品不能比拟的,下面是部分拍照样张。(点击图片可显示原图)
由于分辨率和iPad、iPad 2是完全一致的,所以iPad mini对各种应用的兼容绝对是100%,常用的iPad软件都可以正常运行。当然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由于iPad mini的尺寸比较小,所以相对来说在字体上会显得比其他iPad小一些,开发者日后开发应用的时候应该尽量加入字体大小的选择,以满足iPad mini用户的需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软件、游戏的截图,iPad mini都能流畅运行。
苹果终于也涉足小尺寸平板的行列,想在这个以往一直空缺的市场分一杯羹,它的竞争对手们估计这下都会压力山大,但是竞品们都有各自的优势:三星的小尺寸Galaxy Tab可以打电话,Google的Nexus 7有超高性价比和四核处理器,Kindle Fire则有着超高性价比和各式各样的定制服务。而iPad mini相对于他们来说,最大劣势就是屏幕分辨率上,而这个因素相信会对iPad mini在市场上大展拳脚造成不少的影响。当然,由于iOS的独特魅力和iPad mini本身的优秀制造工艺,相信它还是会受到非常多用户的青睐,尤其是对女性用户来说,iPad mini更是极有杀伤力的一款产品。而作为玩家和性能控,对iPad mini的期望当然是在下一代产品用上更强的处理器和更好的屏幕了。
关于iPad 4和iPad mini的更多测试,请留意我们的后续文章。
因为受飓风影响,Google取消了Android以及Nexus的发布会,但是即便如此,Google仍通过网络发布了全新的Android4.2系统。新的系统保留了原来Jelly Bean 名字,整体用户体验并没有太大的改动,不过一些新的功能还是值得大家关注的。
在新的Google Now 中,它可以索引你邮件里关于机票、订餐、酒店、包裹、入场券等信息,在合适的时间提醒你。不过这些功能需要用户授权,如果你有所担心,那么这些新的功能对你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同时Google Now也增加了电影、音乐会、股票以及新闻的显示。
如果你使用过Swype 输入法又或者看过SwiftKey Flow 的视频,相信会非常期待Android 4.2的这个新功能,用户只要在键盘上滑动想要输入单词的每一个字母,输入法就会猜测你想要的单词。如果看到想要的单词,只要选择它即可。在实际测试中,这个功能表现得非常不错,猜测出单词的时间比预期的要早得多。
Android 的这个Miracast技术类似于苹果的AirPlay ,这一功能可以允许手机平板通过无线连接的的方式将设备中的内容投放到支持Mircast的电视上。这一技术是由Wi-Fi联盟制定,并且是一个开放标准,可以允许任何制造商使用。但到目前为止,只有极少数的支持Miracast的设备。当然如果这个技术被广泛采用,Android 用户将从中受益。
这是另外一个Android胜过其竞争对手的功能,当你单指下拉可以快速访问通知栏,包括了Wi-Fi、蓝牙。显示屏亮度、电池续航、飞行模式以及一个让你进入完整设置的按钮。而当你双指下拉通知栏时将进入快速设置,对于经常调整设置的人来说,这是非常方便的。
这是Android 自带的相机应用里首次带HDR模式。HDR拍摄需要相机对同一个场景拍摄两张或以上的照片,这些照片采用不同的曝光进行拍摄,最后拼接成单张照片,这样的好处是照片的明暗部分将有更加合理的曝光。
Photo Sphere 也是Android 独有的功能,这是Google Maps团队和Android 团队一同推出的功能。Photo Sphere 不仅可以让照片以横向全景模式进行拍摄,还可以将上下的内容拍摄进去,最后以球面场景的方式进行展示,这将让照片的观看方式更加生动。同时你也可以非常轻松的将照片分享到Google+甚至是添加到Google Maps上。
在Android 4.2中,Google 在拍照应用中增加了类似Instagram的拍照滤镜,这些滤镜可以让你改变照片的色调、添加颗粒感或创建复古感觉。而这些处理都是非破坏性的编辑,应用只会生成新的图片而不会去修改原有的照片。
相机应用的界面比以前更加简洁,它大部分按钮都是隐藏的,可以让你更加专心拍摄,而且新的界面对于用户来说也更容易操作。只要在界面上任意位置向四个斜方向进行滑动就可以预览相应的功能。拍照后想要删除或查看照片也很容是,只需轻轻一扫即可。
目前的Android,每个设备仅支持一个帐户。而在Android 4.2平板中多个用户可以分享一个Android平板电脑,但用户只能访问自己账户里的应用程序和数据。
微软Surface的发布,让人们认识到微软不仅是一家以软件知名的公司,同时硬件方面也有着很强的实力。实际上,微软涉及硬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涉及过的硬件也不是一件两件。仔细盘点一下你会大吃一惊,微软旗下的硬件产品已接近300种型号,涉及到平板电脑、游戏机、电脑周边配件、网络设备等各种领域,甚至包括儿童玩具。下面我们就把微软这些年来做过的硬件汇总起来。
Surface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全新品牌,于2012年6月19日发布。这款平板电脑采用镁合金机身,10.6英寸显示屏,配备USB 2.0或3.0接口,使用Windows 8操作系统。微软官网将其称为“全高清显示屏”,屏幕比例为16:9。这款产品分为两个版本:一个使用Windows 8专为ARM设计的版本Windows RT;另一个使用英特尔Core i5 Ivy Bridge处理器,使用Windows 8 Pro 。
▲Surface RT
跟随Surface一同发布的,还有Touch Cover和Type Cover键盘。Touch Cover是Surface采用触摸虚拟按键,Type Cover采用实体按键。 Type Cover本质上就是一款完全意义上的标准笔记本键盘底座,相比Touch Cover最大的优势在于对键盘输入体验的100%还原。Type Cover键盘底座整体厚度为5mm,相比Touch Cover厚了2mm左右,重量也相对增加。此外,Type Cover也因为颜色版本的问题限制了功能的延伸,比如Touch Cover 多彩的颜色能够和平板操作系统壁纸背景色自动匹配,当用户使用什么颜色的Touch Cover时,背景就会自动适配成对应颜色,而Type Cover则只有单纯的一款黑色。
▲Surface Touch Cover(键盘)
▲Surface Type Cover(键盘)
▲第一代Zune 30
▲第二代Zune, 4GB,、8GB、 16GB
▲第三代Zune 80
▲第四代Zune 180
▲第五代Zune HD
▲Zune Sync Cable数据线
▲Zune Home AV Pack配件
▲Zune Travel Pack配件
▲Zune Premium Headphones Version 1耳机
▲Zune Premium Headphones Version 2耳机
▲Zune Dock Version 1配件
▲Zune Dock Version 2配件
▲Zune Car Charger车充
▲Arc Keyboard键盘
▲Bluetooth Mobile Keyboard 5000蓝牙键盘
▲Bluetooth Mobile Keyboard 6000蓝牙键盘
▲Comfort Curve Keyboard 2000键盘
▲Comfort Curve Keyboard 3000键盘
▲Microsoft Digital Media Keyboard 3000数字媒体键盘
▲Digital Media Pro Keyboard数字媒体专业键盘
▲Internet Keyboard互联网键盘
▲Optical Desktop Elite for Bluetooth Keyboard蓝牙键鼠套装
▲Microsoft Optical Desktop with Fingerprint Reader指纹识别键鼠套装
▲Multimedia keyboard多媒体键盘
▲Natural Ergonomic Desktop 4000人体工学键盘
▲Natural Elite Keyboard人体工学尊爵键盘
▲Natural Keyboard Pro人体工学专业键盘
▲Natural MultiMedia Keyboard人体工学多媒体键盘
▲Natural Ergonomic Desktop 7000人体工学桌面键盘
▲Windows XP媒体中心远程键盘
▲Sculpt Comfort Keyboard舒适版键盘
▲Sculpt Mobile Keyboard移动键盘
▲Sidewinder 4x keyboard响尾蛇键盘
▲Sidewinder 6x keyboard响尾蛇键盘
▲ Wedge Keyboard Mobile移动键盘
▲Wired Desktop 200桌面有线键盘
▲Wired Desktop 400桌面有线键盘
▲Wired Keyboard 500桌面有线键盘
▲Wired Keyboard 600桌面有线键盘
▲Wireless Comfort Keyboard 4000舒适版无线键盘
▲Wireless Comfort 5000舒适版无线键盘
▲Optical Desktop Elite Keyboard桌面光学精英版键盘
▲Wireless Entertainment Keyboard 7000无线娱乐键盘
▲Wireless Entertainment Keyboard 8000无线娱乐键盘
▲Wireless Media Desktop 1000桌面媒体无线键盘
▲Wireless Keyboard 2000无线键盘
▲Wireless Keyboard 3000无线键盘
▲Wireless Keyboard 6000无线键盘
▲Wireless Keyboard 800无线键盘
▲Wireless Laser Desktop 3000激光无线键鼠套装
▲Wireless Laser Desktop 5000激光无线键鼠套装
▲Wireless Laser Desktop 6000激光无线键鼠套装
▲Wireless Laser Desktop 7000激光无线键鼠套装
▲Wireless Multimedia Keyboard无线多媒体键盘
▲Wireless Natural MultiMedia Keyboard无线自然多媒体键盘
▲Wireless Optical Desktop 700无线光学桌面键鼠套装
▲Reclusa镭盾键盘
▲微软摄像头系列
▲The Digital Sound System 80, DSS80数字音响系统
▲Microsoft Cordless Phone System微软无绳电话系统
▲Microsoft Fingerprint Reader指纹识别器
▲Microsoft RoundTable微软圆桌会议系统
▲Microsoft Response Point廉价电话系统
▲Bluetooth Number Pad蓝牙数字扩展键盘
▲Cooling Base散热器
▲Pixel Sense(大号的Surface)
▲Actimates玩具
▲Wireless Base Station无线基站
▲Wireless Base Station MN-500无线基站
▲Wireless Base Station MN-100无线基站
▲Wireless USB Adapter MN-510无线USB适配器
▲Wireless USB 2.0 Adapter MN-710无线USB适配器
▲Ethernet USB Adapter MN-110以太网USB适配器
▲Wireless Notebook Adapter MN-720无线笔记本适配器
▲Wireless Notebook Adapter MN-520无线笔记本适配器
▲Ethernet Notebook Adapter MN-120以太网适配器
▲Wireless PCI Adapter MN-730以太网适配器
▲Ethernet PCI Adapter MN-130以太网PCI适配器
▲5-Port Switch MN-150五口开关
▲Wireless Notebook Kit MN-820笔记本无线工具包
▲Wireless Notebook Kit MN-620笔记本无线工具包
▲Wireless Desktop Kit MN-610无线桌面套件
▲Lifechat LX-1000耳麦
▲Lifechat LX-2000耳麦
▲Lifechat LX-3000耳麦
▲Lifechat LX-4000耳麦
▲Lifechat LX-6000耳麦
▲Lifechat ZX-6000摄像头
▲最初的Xbox游戏机
▲雅达利版Xbox
▲Xbox团队控制台
▲骨架黑版Xbox
▲装甲骑兵Orta版Xbox
▲半透明绿Xbox
▲光环2代Xbox
▲Kasumi-Chan蓝色限量版Xbox
▲激浪版Xbox
▲绿巨人/百事版Xbox
▲Tony Hawk 2地下版Xbox
▲Hello Kitty版Xbox
▲纯白版Xbox
▲世界赛车版Xbox
▲Xbox控制手柄
▲Xbox 360精英版
▲Xbox 360 S
▲光晕3版Xbox 360
▲辛普森一家版Xbox 360
▲生化危机5版Xbox 360
▲现代战争2版Xbox 360
▲Xbox 360:现代战争3版
▲Xbox 360:光晕4版
X▲box 360: Halo Reach Bundle
▲Xbox 360: Gears of Ware 3 Bundle
▲Launch Team Bundle
▲Xbox 360: Kinect Star Wars Bundle
▲Xbox 360控制手柄
▲Xbox 360控制手柄:Spartan and Brute Editions
▲Xbox 360 Controller: Dragon Edition
▲Xbox 360 Controller: ODST Edition
▲Xbox 360 Controller: Radioactive Edition
▲Xbox 360 Controller: Fable 3 Edition
▲Xbox 360 Controller: Halo 4 Edition
▲Xbox 360 Controller: Xbox Live 5 Year Anniversary
▲Kinect
▲Chatpad
▲Xbox 360 Universal Media Remote
▲Xbox 360 HD DVD播放器
▲Xbox 360无线耳机
▲Xbox 360无线耳机:光晕3版
▲Xbox 360有线耳机
▲Xbox Live Vision Camera摄像头
▲Xbox 360可拆卸硬盘
▲Xbox 360无线网络适配器
▲Xbox Wireless Adapter MN-740
▲Xbox 360电池包
▲Xbox 360快速充电器
▲Xbox 360 Charge and Play Kit
▲Xbox 360蓝牙耳机
▲Xbox 360蓝牙耳机:现代战争3版
▲Xbox 360 Wireless N Networking Adapter
▲Xbox 360硬盘数据传输线
▲Xbox 360高速HDMI线
▲Xbox 360 VGA高清线
▲Xbox 360 Component HD AV线
▲Basic Optical Mouse鼠标
▲Comfort Mouse 3000鼠标
▲Comfort Mouse 4500鼠标
▲Comfort Mouse 6000鼠标
▲Comfort Optical Mouse 1000鼠标
▲Comfort Optical Mouse 3000鼠标
▲Compact Mouse 100鼠标
▲Compact Optical Mouse 500鼠标
▲Express Mouse鼠标
▲Intelli Mouse鼠标
▲IntelliMouse Explorer 3.0鼠标
▲IntelliMouse 4.0鼠标
▲Intellimouse Explorer 4.0蓝牙鼠标
▲IntelliMouse Optical鼠标
▲Mobile Memory Mouse 8000鼠标
▲Notebook Optical Mouse鼠标
▲Notebook Optical Mouse 3000鼠标
▲Optical Mouse 100鼠标
▲Optical Mouse 200鼠标
▲Optical Mouse by Starck鼠标
▲Wheel Mouse鼠标
▲光学滚轮鼠标(AKA有史以来最好的鼠标)
▲无滚轮鼠标
▲Microsoft Mouse: 1982
▲Trackball Optical Mouse轨迹球光学鼠标
▲Sidewinder响尾蛇鼠标
▲Sidewinder x3鼠标
▲Sidewinder x5鼠标
▲Sidewinder x8鼠标
▲Sidewinder Gamepad响尾蛇导弹手柄
▲Sidewinder 3D pro
▲Sidewinder Precision Pro
▲Sidewinder Force Feedback Pro
▲Sidewinder Precision 2
▲Sidewinder Force Feedback 2
▲Sidewinder Joystick响尾蛇导弹操纵杆
▲Sidewinder Force Feedback Wheel弹力反馈轮
▲Sidewinder Strategic Commander
▲Sidewinder Game Voice游戏声音套件
▲Sidewinder Freestyle Pro手柄
▲Sidewinder Dual Strike
▲Sidewinder Gamepad Pro
▲Arc Mouse鼠标
▲Arc Touch MouseArc Touch Mouse鼠标
▲Bluetooth Notebook Mouse 5000蓝牙鼠标
▲Explorer Touch Mouse鼠标
▲Natural Wireless Laser Mouse 6000鼠标
▲Natural Wireless Laser Mouse 7000鼠标
▲Sculpt Touch Mouse鼠标
▲Standard Wireless Optical Mouse 1000鼠标
▲Touch Mouse触摸鼠标
▲Wedge Touch Mouse触摸鼠标
▲Wireless IntelliMouse Explorer无线鼠标
▲Wireless IntelliMouse Explorer 2.0无线鼠标
▲Wireless IntelliMouse Explorer for Bluetooth蓝牙鼠标
▲带指纹识别的IntelliMouse Explorer无线鼠标
▲Wireless Laser Mouse 5000无线鼠标
▲Wireless Laser Mouse 6000无线鼠标
▲Wireless Laser Mouse 6000 v2无线鼠标
▲Wireless Laser Mouse 8000无线鼠标
▲Wireless Mobile Mouse 1000无线鼠标
▲Wireless Mobile Mouse 3000无线鼠标
▲Wireless Mobile Mouse 3500无线鼠标
▲Wireless Mobile Mouse 4000无线鼠标
▲Wireless Mobile Mouse 6000无线鼠标
▲Wireless Mouse 1000无线鼠标
▲Wireless Mouse 2000无线鼠标
▲Wireless Mouse 5000无线鼠标
▲Wireless Notebook Laser Mouse 6000无线鼠标
▲Wireless Notebook Laser Mouse 7000无线鼠标
▲Notebook Optical Mouse 3000无线鼠标
▲Notebook Optical Mouse 4000无线鼠标
▲Notebook Presenter Mouse 8000无线鼠标
▲Wireless Optical Mouse无线鼠标
▲Optical Mouse 2000无线鼠标
▲Optical Mouse 5000无线鼠标
▲Explorer Mini Mouse无线鼠标
▲Mobile Memory Mouse 8000鼠标
总结:
实际上,微软做过的硬件虽不少,但真正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并不多。 虽然全面,但却平庸。Surface发布之后,用户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它是一件不错的产品,但并不是一件完美的产品。Surface承载着的不仅是一款平板电脑产品,而是微软多年来的硬件使命,能否取得成功,要看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我们不妨拭目以待。